手机网站手机网站| 联系水冶欢迎进入泰州水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泰州水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
18861002000

泰州水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泰州水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TAIZHOU SHUIYE MACHINERY CO.,LTD.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作者:泰州水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在日前举行的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智能制造是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下一步,将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专项,持续推进试点示范,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积极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化国际合作,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成为各国的国家战略
  罗俊杰介绍,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速明显放缓,复苏步履蹒跚,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紧谋划和布局。目前来看,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其核心都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际上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有效带动了机器人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推动了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批典型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等显著提升。
  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智能制造的蓬勃发展,更是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春天,机器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愈发密不可分。
  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罗俊杰认为,总体来看,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新型材料将大量应用于机器人领域。轻质高强度钢、镁铝合金以及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本体与关键零部件制造,促进机器人轻量化并提高运动性能,大幅降低机器人自重与负载比。同时,液态金属控制技术和电信号肌肉控制技术等前沿科技也会有力推动新型材料在仿生机器人和柔性机器人领域的使用和普及。
  二是云服务技术加速机器人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机器人只需连接云端服务器,有效实现数据互通与知识共享,为用户提供了无限扩展、按需使用的新型机器人服务方式。
  三是人工智能将促进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借助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视觉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在敏感触觉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虚拟现实控制技术的影响下,机器人能够突破现有认知局限性并明显改善人机交互体验。
  四是机器人逐步由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复杂融合的生态竞争。未来,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竞争会超越企业界限,形式将由原先的产品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生态的竞争,市场主体只有形成互依共生的生态系统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和提升。
  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罗俊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全球技术和产业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在规模、技术、应用、集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量达到7.24万台,今年1~7月已接近7.2万台,同比增长56.7%。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取得突破。目前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技术取得积极进展,控制器已接近国际水平。多元化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工业机器人继汽车和电子之后,在五金卫浴、家具家电等行业也已得到日益广泛应用。
  二是在市场潜力、开放合作、智能化等方面具备良好发展契机。市场基础坚实,仍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随着人口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大幅增长。
  三是新兴技术发展迅猛,智能领域有望突破。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与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领域,已部分接近和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我国机器人产业要明目醒脑、强身健体、固本培元 。
  罗俊杰要求,要正确把握全球及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明确定位和方向,提升能力和水平,完善基础和环境,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明目醒脑”,进一步明确机器人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机器人市场现实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非常巨大,机器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十分广阔,一时成为政策、资本、人才等各种资源追捧的宠儿。
  二是要“强身健体”,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目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任务还是加快提升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固本培元”,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机器人是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需要组团式的集成创新以及更加专业高效的研发设计和市场服务,需要给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元气”,将产业发展的基础打得更牢,也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打通产业化通道。另一方面,要搭建更多交流合作的载体。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鼓励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来源/中国工业报,编辑/李洪伟)